你可能不知道?!你的身体已经被“微塑料”占领了!!!
塑料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的生活离不开它,总有要用上它的时候。塑料虽然万能的,但是有人就调侃说,等到人类灭亡的时候,塑料依然沉睡在海底。其实何止如此呢!可能塑料都
塑料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的生活离不开它,总有要用上它的时候。
塑料虽然万能的,但是有人就调侃说,等到人类灭亡的时候,塑料依然沉睡在海底。
其实何止如此呢!可能塑料都已经被你“带”进体内了!尤为可怕的是,它可能随着你体内血液的流动,会“洒落到”每个内脏的角落!!
温州珺美告诉你微塑料是如何到你体内的,并为你揪出身边的“隐形塑料”。
人体内发现了微塑料?
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的研究中,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这进一步引发了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长期影响的担忧。
研究人员招募了22名健康志愿者,通过静脉穿刺获得全血样本。排除血液样本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后,在17人的血液中检测到了可量化的微塑料,平均每毫升血液中有1.6微克。
其中最常见的塑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中,PET、PS和PE分别占到50%、36%和23%。
科研者表示,微塑料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是不可知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微塑料通过人体内的循环到达各个器官也是合理的。
此前,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筛查来自国内12个省市参与者的粪便样本发现, 经常性 喝瓶装的矿泉水、吃外卖以及粉尘类工作者,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 ,而微塑料含量越多那么你的肠胃功能就受到影响更大!
微塑料从何而来呢?
早在2003年,法国科研人员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结果论述,其中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通常认为是颗粒直径<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有些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
世界卫生组织的科学杂志《2016年全球环境新兴问题》报告指出,环境中的塑料微粒分布越来越广,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甚至在5000米深的海底沉积物内都可监测到塑料微粒的存在。
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的、也是多元性的,它的源头大致可分为陆地和海洋,陆地源头微塑料是主要来源,包括以下两种:
“初生”微塑料。 最常见于生活中的化妆品或者清洁用品,如牙膏和去角质膏中摩擦剂、纺织品和纤维服装等,这些微塑料通过废水处理厂被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
“次生”微塑料。 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可以直接从海岸线或通过河流和污水管道进入海洋。
前文提到的研究中,从血液中检测出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各种生活用品:矿泉水瓶、薯片包装袋、保鲜膜、甚至是塑料砧板....等等!
微塑料对你有大危害?
微塑料占据了我们人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影响着动物们,甚至是海洋生命!
但作为人类我们应该要知道微塑料对我们的危害!!
!
影响人体消化道
微塑料会对生物的消化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某些生物的繁殖率和体内的酶活性,环境中的微塑料还能影响生物群落组成和氮循环。
!
引发人体的炎症
微塑料已经在实验室中被证明可以在实验条件下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
破坏免疫系统
微塑料原则上可以通过人类的胃肠系统转移到淋巴循环系统,通过胎盘被未出生的婴儿吸收,并且可以通过肺部被人体吸收,最终造成免疫系统的反应,影响身体细胞健康。
!
导致癌症等多种疾病
由美国内分泌学会以及国际污染物消除网联合完成的国际权威报告《塑料、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健康危害》指出,塑料中所含的一些化学物质会扰乱人体内分泌系统,导致癌症、糖尿病、生殖障碍等疾病,还会造成胎儿及儿童神经系统损伤。
如何改善我们微环境
想要减少塑料对环境及健康的危害,需要从我做起:
合理使用塑料制品,不过度滥用,包括吸管、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外卖盒等,用后不随意丢弃;
如果一定要使用,尽量选择可降解塑料制品;
做好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与塑料回收再利用相辅相成;
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改善体内的微环境,清除、清理体内的微塑料和颗粒物,提高人体细胞自体免疫力 ▲
关注身体里的免疫细胞,是面对新冠疫情“倒春寒”的秘密武器
血氧净化疗法可有效治疗预防高血脂症!!
疫情之下,储存&回输免疫细胞可防范于未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xys.com/news/hangye/68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