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变美整成“精灵耳”?不应该,更不值得!

为了让耳朵看上去像电影里的精灵,近年来,精灵耳等整容项目悄然流行,在网络上引发关注。《指环王》中的精灵王子不少网红还在社交平台上分

为了让耳朵看上去像电影里的“精灵”,近年来,精灵耳等整容项目悄然流行,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追求变美整成“精灵耳”?不应该,更不值得! 图片-1

《指环王》中的“精灵王子”

不少网红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整“精灵耳”的经历,并放出了前后对比照,称这样做可以 “减龄还显脸小”。

追求变美整成“精灵耳”?不应该,更不值得! 图片-2

这类整形项目安全可靠吗?真的能让人变美吗? 医学专业人士认为:此类整形项目风险大于收益,建议消费者理性爱美。

精灵耳: 通过玻尿酸注射

价格几千到几万不等

以“精灵耳”为关键词搜索,发现不少地方有推精灵耳项目,价格在几千元至四万多元不等。

一家医美机构工作人员表示,“精灵耳”整形方式主要是通过注射玻尿酸改变耳朵形态, 一般需要注射10-20支玻尿酸,以此让人的耳朵看上去像电影里的“精灵”。

在一款社交平台上,一位推荐精灵耳的主播分享一段视频称,她的一对耳朵能支起,就是曾一次性注射了10多支玻尿酸。 在评论区,则有不少网友评论,“脸型好小,好显瘦”、“想去”、“被种草”、“想下单了”。

医美专家:畸形的“精灵耳”整形暗藏风险

据了解,“精灵耳”,医 学上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所谓的“精灵耳”打造,有手术和玻尿酸填充两种方式,目的都是让整形者的耳朵支撑起来,从而形成像电影里精灵耳朵一样的效果。 “精灵耳”其实就是民间俗称的招风耳,招风耳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刻意把耳朵竖成一个异常的状态,并不可取。

医美专家介绍,“精灵耳”其实是调整耳朵和颅骨之间的一个角度,也就是耳颅角,即是将正常的耳朵整成了畸形。 以精灵耳为例,把健康状态的耳朵轮廓变成畸形,专业的医生一般不会去做这种手术。

人的耳部敏感且神经多,使得玻尿酸注射到耳朵风险非常大。耳廓皮肤非常薄,一个耳廓皮下打那么多异物, 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发炎化脓。如果手术失败,对耳朵的神经系统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而不少注射玻尿酸失败的案例显示,有些大分子玻尿酸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往往不仅不会美化脸型,还会形成硬块,造成皮肤溃烂等问题。

山东省民营整形美容协会提醒

理性医美

牺牲健康换来的“美”

不应该,更不值得!

那些与医疗美容有关的法律法规

▲▲▲

0 1

虚假广告问题

事实上,不少医美广告都喜欢用新词汇来混淆视听,将简单手法包装成新理念、新技术,还有拼凑外籍专家作为噱头、擅自虚构荣誉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 规定: “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两年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并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

02

医疗美容的欺诈行为

除了天花乱坠的广告,各种暴利欺诈现象也是存在的。比如手术医生没有相关资质、使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医疗器械产品或药品等。

要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第一款规定: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03

无证人员非法上岗

医美机构聘请无《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医疗美容的,都属于无证执业,若造成严重后果,将面临涉嫌非法行医罪的刑事风险。

追求变美整成“精灵耳”?不应该,更不值得! 图片-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规 定: “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

对于本罪的理解和认定,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04

整容事故谁负责

因整形医生水平技术不够,或是未尽到应尽的诊疗义务等造成医疗美容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身体权、健康权,甚至是生命权。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 “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兼具抚慰功能与惩罚功能,其适用前提有二,即受害人提出赔偿精神损害且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医护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消费者还可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向医疗机构索赔。

来源:中国青年报、极目新闻 、学校共青团 、 律先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xys.com/news/hangye/1336564.html

预约医院/医生
在线咨询